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教育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展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人格,是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崇高师德的具象表达。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迫切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汇聚广大教师的强大力量,主动担负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领域的历史使命。
深化理论阐释,在深刻领悟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既反映了教育实践的本质与基本规律,又彰显着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的鲜明特色,同时还伴随着实践探索方向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升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对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作出系统深刻阐释,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持续深化理论阐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本质属性、当代价值和弘扬途径,清晰阐明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出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思想穿透力、话语感染力的高水平理论作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为社会大众科学认识和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内蕴的哲理、学理、道理提供指导,进一步增强教育家精神的社会认同感和传播阐释力。
抓住关键主体,在积极践行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是基于个人成就所获的荣誉称号,教育家精神则是教师群体普遍秉持的价值信念、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都可拥有教育家精神。教师作为践行主体,应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和使命。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为“标尺”,向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看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对照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六个维度,时刻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动担当,实干笃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全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以教育家精神为“荣光”,增强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和无私性,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日常工作当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实、做精、做细,用平凡的工作铸就不平凡的事业。三是以教育家精神为“纽带”,为教育强国建设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教育家精神滋养和激励着广大教师们为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砥砺奋进。教师们应摒弃“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形成开放、包容、共享的教育共同体,打造和谐竞争、合作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态,为实现教育强国伟大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完善制度供给,在加强保障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中实践,还要通过制度保障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教育家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聚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薪资、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加强服务保障,提高待遇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厘清教师职责边界,减轻不合理负担,让教师回归本职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教师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等方面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牢记师德底线、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提升自我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政策。健全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大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科学研究、收入分配、精神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激发教师活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厚植尊师文化,在营造氛围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凝聚思想共识和促进情感共鸣的精神桥梁,只有厚植尊师文化,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以文立人、以文润德、以文铸魂的浓厚氛围,让教育家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一是要加强典型选树。积极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加大优秀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以优秀为镜、与榜样共进,为早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而不懈奋斗。二是要办好文化活动。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观念正是借由各类仪式与活动得以不断强化。像释奠礼、敬师节等均是鲜活例证。我们理应汲取古人智慧,把握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契机,举办温情且具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深切体会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增强传承尊师重道的使命感。三是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一方面要继续把中国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的故事讲“足”、讲“深”、讲“新”。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整合、积累新时代的教育家故事资源。同时要加大传播力度,依托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载体,打造融合传播矩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让教育家的光辉事迹处处可见、时时可学,让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作者为中国民航大学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CAUC-2024-C-07的研究成果)